承袭岐黄成大道 传承国粹济苍生 ——专访湖南省名中医卜献春教授
日前,从在长沙召开的湖南中医药大会上传来喜讯,由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评选的“第四批湖南省名中医和第二批湖南省基层名中医评选”中,百草堂有三名坐诊名医荣获“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代省长毛伟明为荣获表彰的代表,颁发了“湖南省名中医”证书。能获得此殊荣的中医界名医,个个身怀绝技,对中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卜献春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12月19日,获评湖南省名中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一级主任医师卜献春,在湖南百草堂中医馆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讲叙他近半个世纪的行医之路,讲叙他从一名乡村医生成长为一代名中医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倾听和感受名中医用智慧和仁心,践行以医术造福万民的梦想和故事。
▲(卜教授在湖南百草堂为患者诊治)
悲悯慈心 立志学医以济世
作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资深专家,原脑病科、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学科老年病学术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中医老年病与虚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卜献春教授,是无数传承者中的佼佼者之一。这不仅仅是一种殊荣,还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责任。
“我很庆幸爱上中医,更庆幸在从事中医学习和研究的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获得了李聪甫、刘炳凡、欧阳琦等名老中医,指点和教导,师从刘祖贻国医大师,才让我从一个乡村医生,从一个医科大学生走到今天,拥有了今天的成绩!”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湖南百草堂的诊室里,淡淡的中药香味在空气中弥漫。送走就诊者的间隙,卜教授平和的脸上有着难以抑制的自豪。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坚守卜教授表示难忘的还是大师们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
▲(卜教授在工作中)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益阳谢林港镇的卜献春高中毕业后回乡教书。教书的闲暇向当地的老中医学习医道。说是学医,其实更多的是上山采药,学习认识各种中草药,了解他们的功效。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村里有很多人被病痛折磨,他曾多次亲眼见到由于当时医疗卫生条件不发达,他的几个姐姐和哥哥因为传染病尚未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便夭亡,这是他心灵上永远的痛。在那个时候,他暗暗立志,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为患者解除痛苦,挽救更多的生命。
成功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79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卜献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从此,这个21岁的青年开始了对中医药一生的执着的追求。卜献春说起当年的往事,仿佛回到了那个青葱的岁月,那些青春洋溢的日子。
他是班上年纪最大的,也是成绩最好的。他突出的成绩也引起了老师的关注。1984年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原湖南中医药研究所(现湖南中医药研究院)。在湖南中医药研究所,他如饥似渴地向湖南名中医学习,受益匪浅。1985年卜献春师从刘祖贻教授(现为湖南国医大师),成为其亲传弟子和学术传人。“在那段时间,老师的人品和医德让我深受影响。”在编写刘祖贻老师的《临诊精华》一书时,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
▲1985年卜献春(右一)与“湖南中医五老”刘炳凡、李聪甫、欧阳琦、谭日强,夏度衡及部分同学的合影。
“中医重于传承与实践,在医学院学习的几年,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众多大师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感受到中医之美之深之博,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位中医传承者的自豪。”回忆起从医的经历和学习的过程,卜教授深有感触。“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我感到非常欣慰。中医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湖南中医药行业氛围很好,不仅有“五老”(刘炳凡、李聪甫、欧阳琦、谭日强,夏度衡)引领,更是培育出了大批的弟子。他们默默地在中医药行业耕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次疫情来临时,湖南中医药能作出那么大贡献的原因。像我现在坐诊的湖南百草堂这样的中医馆,就是最好的例证。医馆开在社区,贴近百姓,让中医药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最好途径。因为中医药的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所以中医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和我们这些一直为群众服务、为中医药事业默默付出的人分不开的。”
广拜名师 传承国粹勇创新
卜献春通过广拜名师,刻苦钻研,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发展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卜献春以慢性病为主打研究方向,擅长神经系统、内分泌疾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亢、甲状腺肿瘤,高血脂症、痛风、代谢综合征、女性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病(头痛、眩晕、中风、痴呆、震颤、癫痫、抑郁失眠、高血压、冠心病),老年胃肠病、老年咳喘、风湿免疫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亚健康的调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深知中医源远流长,只有不断学习,多向名家学习,多实践,才能融汇贯通。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拨参加了只有200名全国老中医参与、被誉为中医界“黄埔军校”之称的全国中医优秀人才培训班,当时湖南只有五个名额。通过参加在武汉的考试,卜献春榜上有名。“当时的班主任是孙光荣教授(现为国医大师),这几年的学习,让我放开了眼界,多了与全国名中医学习交流的机会。”
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钻研,不断学习,卜献春教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中医的运用和疗效上擅长运用经方、验方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他提出“调代谢首重脾肾,着眼‘四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主张用纯中药治疗代谢综合症,使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尿酸恢复正常;认为糖尿病可调可控,主张寒温并用,内外同治,研制出“养阴降糖膏”、“滋膵通脉饮”、“通络液”可延缓或控制并发症,稳定血糖;治疗甲状腺疾病,重调理肝脾,调节免疫,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应用奇经八脉理论治更年期综合症和内分泌紊乱亦获良效。
▲卜献春教授荣获湖南省名中医
▲卜献春教授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承导师的学术启发,提出“气脑相关,首重调气”观点,并形成从“肝、肾、痰瘀”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用药特色,研制出“益气平肝通络汤”治中风偏瘫,“丹葛活血解郁汤”治中风后抑郁等方药,在担任老年颤证全国协作组组长、健忘呆病全国协作组副组长期间,制定出特发性震颤中医方案在全国试行,在治疗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头痛眩晕、抑郁失眠、癫痫等方面也有独特见解,吸引全国各地患者和海外侨胞前来就诊。
为了寻求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更多人享受到中医的福利,卜教授积极到全省各地参加义诊;每周到湖南百草堂坐诊就是利用周末,为更多的病患解除患疾。
到百草堂坐诊,基于百草堂中医氛围浓郁,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中医人、中医名家汇聚;湖南五老中的刘炳凡中医学家的儿子、学术继承人刘光宪教授,弟子学生姚勤教授,郑纯教授,文先惠教授,吴冰心副教授等,整一个弟子学生团队。而且百草堂一直践行用名医、用真药好药、把仁心仁术和崇尚医德作为医馆的核心文化。置身于这种浓浓的中医文化氛围中,闻着淡淡的中药香味,为病患解除病痛,是一个中医人一生的情怀!这也是我接受邀请来此坐诊的原因。
▲卜教授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卜教授勤勉敬业、笔耕不辍,三十多年来,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中医药科研项目6项,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省级中医药科技奖7项,发明国家级新药4个,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15部,发表医学论文80余篇,2014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晋升二级教授。201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湖湘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写出了绚丽的华章。
救死扶伤 医者仁心成大道
在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卜献春为成千上万的病患解除了痛苦,因为他的医术和医德深得人们信任,如今六十二岁每天仍坚持半天的坐诊,找他诊治的病人仍络绎不绝。他几乎把全部时间花在了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上,他一直主张医术和医德并重,爱心与诚心并举,把每一个病患都当作亲人,尽全力为患者祛除病痛。
他认为,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始终为患者着想,因人而异地选择合适的医疗方式,不盲目选择高精尖设备,否则不仅使患者花费增多,而且可能给患者带来终身的遗憾。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只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他崇尚医未病,有病早治,未病早防的理念。
作为一位名中医,他从不排斥西医,他认为,中医在中华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千年不衰,是有道理和原因的。是因为中医在很多疾病的防治中,较西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不伤本体,强身健体,固本清源等方面,是西医所不可替代的。“对于慢性病,除了吃药打针,中医有很多的方法,比如针灸、按摩有时比打针吃药效果更好。”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初心是为人民的健康而服务。中医讲究医者父母心,仁心和仁术同样重要。如果忘了这个初心,就失去了根本。所以,我们要传承的不仅仅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医术和良方,还有救死扶伤的那颗医者仁心。”
卜教授认为,因为各种原因,目前中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特别是地州市、社区乡镇医院,对中医的需求是巨大的,基层的名中医有很多身怀绝技,有确有专长的基层医生,需要加强发现、保护、学习,传承。鼓励基层建立更多的老中医工作室,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患者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健康福利。“这需要政府、中医人和大家一起努力。信中医、愛中医、学中医、用中医。当然,作为一名老中医,我也责无旁贷。”卜教授转而介绍说,湖南百草堂中医馆,是一家真正地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当作自己的使命,把为老百姓治病当成第一执意,坚持用名医、用良方、用好药的中医馆。二十多年来,他们为许许多多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之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湖南百草堂中医馆目前聘请了二十多名专家教授,涉及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是湖南省历史最悠久、医术最精湛、药材最精良、疗效最可靠的中医馆之一。
采访结束了,卜献春教授的话犹在耳边回响。我们希望,热爱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中医药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在新的时代,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机,创造新的辉煌。
通讯员 符嘉宝